血衣惊堂,包公为何对一件内衣穷追不舍?
发布时间:2025-04-17 16:00 浏览量:3
正午时分,开封府衙门前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。三通鼓响过后,包拯身着绛色官袍,头戴乌纱,腰系玉带,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公堂。他面容肃穆,额间那弯新月印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。
"带人犯!"随着包拯一声令下,衙役押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走上堂来。那人约莫二十五六岁年纪,面容憔悴却掩不住一身书卷气,正是被指控杀害富商张德贵的书生陈世美。
"大人明鉴,学生冤枉啊!"陈世美跪在堂下,声音嘶哑地喊道。
包拯目光如电,扫过堂下众人,最后落在陈世美身上:"陈世美,现有张德贵之妻柳氏指认你为杀人凶手,证据确凿,你还有何话说?"
原来三日前,汴京城郊富商张德贵被人发现死于自家书房,胸口插着一把匕首。其妻柳氏哭诉当晚看见陈世美翻墙入室,与张德贵发生争执后行凶。衙役在陈世美住处搜出了沾血的衣物和一把与凶器相似的匕首。
"大人,那血衣和匕首并非学生之物!学生那日整夜在家中温书,邻居王老汉可为证!"陈世美额头抵地,声音颤抖。
包拯眉头微皱。此案表面证据确凿,但陈世美喊冤不止,且其供词与柳氏所述有多处矛盾。正当他思索之际,衙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。
"冤枉啊!青天大老爷为民女做主啊!"一个身着素衣的年轻女子冲破衙役阻拦,跪倒在公堂之上。她面容憔悴,双眼红肿,手中紧紧攥着一个包袱。
包拯一拍惊堂木:"堂下何人?擅闯公堂该当何罪?"
"民女苏婉儿,陈世美的未婚妻。"女子抬起泪眼,"民女有证据证明世美哥哥冤枉!"
她从包袱中取出一件染血的白色内衣,高举过头:"这是民女在张家后院墙外拾得的血衣,上面绣着柳氏的闺名!"
堂下一片哗然。包拯示意衙役将血衣呈上,只见这件做工精细的丝绸内衣右下角确实绣着一个"柳"字,血迹已经发黑,却仍能辨认。
包拯眼中精光一闪:"展护卫,立即带人去张家搜查,特别注意衣物和凶器!"展昭领命而去。
包拯又转向柳氏:"柳氏,这件内衣可是你的?"
柳氏脸色煞白,强作镇定道:"回大人,确是民妇之物,但...但不知为何会染血出现在外..."
包拯不动声色,心中已有计较。他命人将陈世美暂且收监,宣布退堂,明日再审。
当夜,包拯在书房仔细查验那件血衣。公孙策举着油灯靠近:"大人,这血迹形状古怪,不似刺伤喷溅,倒像是...蹭上去的。"
包拯点头:"正是。而且内衣完好无损,若真是凶手所穿,搏斗中怎会没有破损?"他忽然指向一处血迹:"你看这里,血迹边缘有擦拭痕迹,像是有人故意抹上去的。"
公孙策恍然大悟:"大人是说,这血衣是栽赃?"
包拯没有回答,转而问道:"展护卫可回来了?"
正说着,展昭推门而入,抱拳道:"大人,属下在张家发现几处蹊跷。一是书房窗户有从内撬开的痕迹;二是在柳氏妆奁暗格中找到一张药材商赵德芳的名帖;三是张德贵死前曾修改遗嘱,将七成家产留给柳氏。"
包拯眼中精光闪烁:"赵德芳...可是城南'德芳堂'的东家?"
"正是。属下还打听到,这赵德芳与柳氏是同乡,常有往来。"展昭补充道。
包拯沉思片刻,忽然问道:"张德贵尸体可曾验过?"
公孙策答道:"验尸单上写的是'胸口一刀致命'。"
"明日重验。"包拯斩钉截铁地说,"另外,派人盯住赵德芳和柳氏。"
次日清晨,仵作重新验尸后匆匆来报:"大人明鉴!张德贵胸口伤口有古怪,刀口向上倾斜,不似他人行刺,倒像是...自戕的姿势!"
包拯拍案而起:"果然如此!"他立即升堂,命人将柳氏、赵德芳一并传来。
公堂上,包拯先命人展示那件血衣:"柳氏,你昨日说不知此衣为何染血。本官问你,张德贵死时,你在何处?"
柳氏眼神闪烁:"民妇...民妇在房中歇息,听到动静才出来..."
"胡说!"包拯厉声道,"你分明在书房与张德贵争执,见他自戕,便用他的血染了内衣丢出墙外,再嫁祸于陈世美!"
柳氏浑身发抖:"大人冤枉!民妇怎会..."
包拯冷笑:"展护卫,将证据呈上!"
展昭捧着一个木匣上前,打开后里面是一把带血的匕首和几封书信。包拯拿起匕首:"这是在赵德芳家中搜出的凶器,与张德贵伤口吻合。而这些..."他抖开书信,"是你二人密谋夺取张家财产的铁证!"
赵德芳面如土色,突然跪地磕头:"大人饶命!都是柳氏这个贱人唆使小人的!她说张德贵改了遗嘱,只要他死得像是他杀,财产就..."
"住口!"柳氏尖叫道,随即意识到失言,整个人瘫软在地。
包拯一拍惊堂木:"案情已明!柳氏与赵德芳通奸谋财,先诱使张德贵修改遗嘱,再设计使其自尽并嫁祸陈世美。天网恢恢,一件血衣让尔等现形!"
他当堂宣判:柳氏与赵德芳秋后问斩,陈世美无罪释放,张家财产除赔偿陈世美外,其余充公。
退堂后,苏婉儿搀扶着虚弱的陈世美向包拯叩谢。包拯扶起二人,语重心长道:"本官断案,只认证据与真相。你们记住,天理昭昭,善恶有报。"
陈世美热泪盈眶:"大人明镜高悬,学生没齿难忘!"
包拯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,摸了摸额间的新月印记,转身走向后堂。衙门外,百姓们仍在热议这件离奇案件,包青天的美名又一次在汴京城中传扬开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