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发现,凡是婆婆和儿媳关系不好的,主要有这3个方面的原因

发布时间:2025-04-10 07:11  浏览量:4

生活中经常听到很多婆婆抱怨儿媳,也有很多儿媳抱怨婆婆的。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有的甚至达到了"水火不容"的地步。

我和他们聊天,发现凡是婆婆和儿媳关系不好的,主要有这3个方面的原因。

自己的付出,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

其实人都是感性的动物,开始结婚的时候,所有的婆婆和儿媳都是抱着诚恳的态度,想方设法地去融入对方生活,都想着为对方付出。

可是一旦自己的付出,没有得到对方的回报,矛盾可能越积越深,从而导致双方怨气重重。

小芳的婆婆从1000多公里的老家,带着几件换洗的衣服,就过来帮忙带娃。她不光买菜、做饭、洗衣、拖地,当免费保姆,还自己倒贴钱来带娃。

婆婆想着儿子儿媳上班忙,自己多干一点无所谓,反正这是儿子的家,帮儿子也等于帮自己。

本想着自己这样无私的付出,像蜡烛一样地燃烧自己,照亮儿子儿媳的一家。儿媳一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的。

可是万万没想到,不但没有得到小芳的感恩,反而得到了她的严重嫌弃。

小芳嫌弃农村来的婆婆,不讲卫生,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带娃,内衣和外面穿的衣服没分开洗,买的菜不是她喜欢吃的。天天都买便宜菜和水果,吃腻了婆婆也不换。

儿子儿媳一家人开车到外面去玩的时候,也从来不带婆婆一起去,买东西也没有婆婆的份。婆婆过生日,她从来不会问候一句,更别说送个小礼物什么的。

婆婆感觉自己的付出,没有得到小芳的回报,觉得自己太冤了,便对小芳的意见越来越深。

而小芳也觉得自己委屈。

婆婆虽然帮忙带孩子,减轻了自己的负担,但是跟她说过很多次,她那些乡下老毛病就是不肯改。

更气人的是,每当孩子想吃苹果、梨子又咬不动时,婆婆就拿起来放在嘴巴里咬下一块,再吐给孩子拿着吃。

小芳觉得非常恶心,说过婆婆很多次,可是婆婆就是不改。

小芳还说,婆婆那么甘心的付出,完全是为了她儿子,不是为了自己。况且她也没有在家闲着。

她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上班,晚上还要加班,没在家里闲一天,享过一天福。

更气人的是,小芳的婆婆觉得儿媳没有尊重她。

小芳和她说话的时候,都是直接讲话,从来也不叫她一声“妈”。自己为他们辛苦付出了一切,人家却连一声“妈”都不愿意叫一声,一点也不尊重她。

可小芳觉得妈只有一个,那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。叫别人“妈”,不习惯,叫不出口。她觉得在心理上把老公的母亲当成妈就好了,没必要一直挂在嘴巴上。

小芳的婆婆也很双标。

虽然儿子对自己也没个好脸色,对自己也不尊重。可是儿子对自己再怎么冷冰冰,没有好言好语的,婆婆都可以忍受。甚至还在心里告诉自己:“没办法,这是亲生的。”

可是遇到儿媳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时,婆婆就受不了。

她心想:"我是婆婆,这房子是我买的,车子是我买的,你嫁过来我还给了彩礼。你凭什么对我这种态度?"

同样的事情,婆婆对儿子和儿媳的态度完全不一样,就是没办法一碗水端平。

儿子没有起到润滑剂的作用

婆婆每次在儿媳这里受了气,就找儿子评理,希望儿子和儿媳沟通,让儿媳改变自己。但是每次听完,儿子什么事情都不做,

儿媳在婆婆这里受了气,她就向老公诉说他母亲的不是,希望老公帮他出头,批评婆婆,让婆婆改变自己,可是老公什么事情也不做。

于是乎,婆婆和儿媳的矛盾越积越深,而作为儿子和老公的这个男人,事不关己高高挂起。你们吵你们的,跟我没有任何关系。反正我管不了,也不想管。

婆婆觉得自己委屈,儿媳觉得自己也委屈,儿子也觉得自己委屈。

儿子甚至在想:"别人的家庭关系怎么处理得那么好?为什么自己这么倒霉,摊上了这么不让人省心的老妈和老婆呢?"

我认为,婆婆、儿媳和儿子,每个人只要多为对方着想,家庭关系就会缓和,不会这么紧张。

婆婆只要把娃带好,其它的事情全部让儿子和儿媳自己去做,让他们参与到家务事当中,而不是一味地付出。

只有他们自己做过家务事,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老人干活的辛苦。

儿媳和婆婆沟通前,不管怎么,都应该叫一声“妈”,毕竟老人家辈分在那里。心里再怎么尊重对方,不说出来,对方也感受不到。这也是基本的礼貌。

儿媳过生日的时候,婆婆可以做顿饭,祝她生日快乐。

婆婆过生日的时候,儿媳可以买一个蛋糕,虽然花的钱不多,这样婆婆也能感觉到儿媳的尊重和用心。

儿子需要及时调解双方,而不是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。

毕竟这个家的两个女人,都是因为你而聚集到同一个家来的。她们的关系处理不好,你也难受。虽然稀泥不好和,但总是需要有人来和的。

你觉得婆婆和儿媳的关系不好,还有哪些原因会造成呢?

外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