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黑科技”保暖内衣真的靠谱吗?专家:要看成分标签
发布时间:2024-12-23 09:04 浏览量:1
在电商平台上,一款保暖背心宣称添加了石墨烯,售价38.9元,销量已超10万件。另一款自发热保暖套装,销量也有3000多件,在详情页内商家介绍,这款保暖“黑科技内衣”零下40℃都不冷……
随着新一波冷空气的到来,市场上各种保暖产品层出不穷,众多标榜“自发热”“远红外”“石墨烯”等高科技概念的保暖服装成为热销产品。然而,这些充满科技感的保暖衣物真的靠谱吗?它们与传统天然纤维材料相比又如何?
自发热一定比普通棉好吗?
“面膜衣、肌底衣、发热衣……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新奇的保暖内衣,具体功能我也不懂。”家住西安南郊的牛女士告诉记者,她被这些产品的宣传所吸引,为家人和朋友购买了多套。这些保暖内衣相较于传统款式更为轻薄,但牛女士对于它们能否在-40℃的低温中提供足够保暖效果持保留态度。
记者了解到,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曾对购买自实体店和网店的3件不同品牌吸湿发热内衣进行专业检测。检测人员把吸湿发热内衣完全烘干后,放入温度为20℃、湿度为90%的实验箱里测试30分钟。结果表明,3件样品在吸湿后都产生了热量,温升程度基本一致,最高温升在7℃左右,30分钟内平均温升在2.7℃左右。
同样条件下,检测人员对传统纯棉内衣进行测试。结果显示,纯棉内衣最高温升5.9℃,30分钟内平均温升在2.0℃。由此可见,自发热内衣比普通棉质内衣发热效果有一定改善,但温升差别并不高。
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王宝军表示,所有服装纤维从一个干燥环境进入相对潮湿环境中,都会吸收空气或人体蒸发的水分,吸湿过程中会产生热能,吸湿越多,放热就越多。有些自发热衣物是在普通纤维中加入一些其他物质,使纤维里的亲水基团增多,加大吸湿量,从而提高发热效果。
不仅如此,吸湿发热的保暖内衣是有相关标准的。FZ/T73036-2010《吸湿发热针织内衣》规定,只有把材料小样放进特定的试验箱内进行保温试验,满足以下两项升温值指标:最高升温值不小于4.0℃以及30分钟内平均升温值不小于3.0℃,才可被称为具有吸湿发热性能。消费者在购买吸湿发热内衣时,应注意防范商家的夸大宣传,可选择正规渠道和信得过的品牌。
新型保暖内衣真能自发热吗?
业内人士表示,其实吸湿发热并不是高科技,无论什么样的材质,都可以通过吸湿来发热,只是发热的程度有所差异。记者了解到,市场上所谓的“自发热内衣”的原理是:人体会向外排出汗水,当纤维吸收水分时,纤维分子中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结合,水分子的动能降低,同时转换为热能释放出来。
一般来说,纤维化学组成中亲水基团的数量越多,纤维的吸湿性就越好,吸湿后发出的热量也就越多。但是在纤维吸饱了湿气之后,其放热反应速度就会减缓,吸湿的纤维同时还会将湿气排出,这个过程中又会吸收热量,如果不能及时排湿,吸湿后的纤维会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。
因此,纺织业内一般会采用多种纤维混纺,来达到吸湿放热和排湿干爽的均衡,比如将腈纶纤维和聚酯纤维混纺。将这一类混纺纤维标榜为“自发热”纺织品,其实是商家的一种营销“手段”。
远红外纺织品是在后整理过程或纤维的成型过程中,将能够吸收外界能量(包括光能和人体热能)并能高效发射远红外的材料附着或结合在纺织品上,但远红外纤维造价较高,市场上真正的远红外纺织品并不多。并且,远红外纺织品的远红外发射率通常要求较高,但具体数值可能因不同的标准和测试方法而有所不同。例如,根据GB/T30127-2013标准,对于一般的纺织品,远红外发射率不低于0.88且远红外辐射温升不低于1.4℃的,才可被称为远红外纺织品。
石墨烯是一种具有优异热传导性能的纳米材料,但由于其造价高、制备工艺要求高,难以实现量产。市场上几十元一条的“石墨烯内衣”中添加的基本都不是真正的石墨烯或者添加含量极少。
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认为,近年来,以“自发热”“远红外”“石墨烯”等为卖点的保暖衣物产品种类不少,但新产品还缺乏必要的行业标准。从长远看,“黑科技”保暖衣物要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,需要在产品创新上有持续突破,在标准制定上形成统一规范,在品牌打造上获得更多信赖。
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,消费者在挑选保暖衣物时应保持理性,不必过于追求新概念。一是抛开广告标语,先看成分标签;二是根据穿着场景来选择,比如室内办公为主的消费者,天然棉的保暖衣可能更加舒适透气。
- 上一篇:台湾省内衣模特陈琪茵,身材超好的甜妹!
- 下一篇:原来冬天穿一件T恤就很暖和!